陈三立(1853年10月23日-1937年9月14日),字伯严,号散原,江西义宁(今修水)人,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。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,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,国学大师、历史学家陈寅恪、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。与谭延闿、谭嗣同并称“湖湘三公子”;与谭嗣同、徐仁铸、陶菊存并称“维新四公子”,有“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”之誉。1937年发生“卢沟桥事变”后北平、天津相继沦陷,日军欲招致陈三立,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,不幸忧愤而死,享年85岁。陈三立生前曾刊行《散原精舍诗》及其《续集》、《别集》,死后有《散原精舍文集》十七卷出版。
万古钱唐,波浪涌雪,滔滔日夜东注。别酒淋漓,孤舟摇漾,残照低云满路。
执手方悽恻,人说潮平可渡。野鸭鸣沙,林蝉噪柳,更听柔橹。
十载相思能一晤。有无限、幽情难诉。流水空弹,凌云初就,怕蛾眉嫉妒。
豫章城、星子县,堪纵目、襟吴带楚。倘遇秋鸿,寄书来、水天朝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