才子神骨清,虚竦眉眼明。貌应同卫玠,鬓且异潘生。
初戴莓苔帻,来过丞相宅。满堂归道师,众口宗诗伯。
须臾里巷传,天子亦知贤。出诏升高士,驰声在少年。
自为才哲爱,日与侯王会。匡主一言中,荣亲千里外。
更闻仙士友,往往东回首。驱石不成羊,指丹空毙狗。
孤帆淮上归,商估夜相依。海雾寒将尽,天星晓欲稀。
潮头来始歇,浦口喧争发。乡树尚和云,邻船犹带月。
到洞必伤情,巡房见旧名。醮疏坛路涩,汲少井栏倾。
别我长安道,前期共须老。方随水向山,肯惜花辞岛。
怅望执君衣,今朝风景好。
李端(约743-782?),字正已,赵州(今河北赵县)人。少居庐山,师诗僧皎然。大历五年进士。曾任秘书省校书郎、杭州司马。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,自号衡岳幽人。今存《李端诗集》三卷。其诗多为应酬之作,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,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,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,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。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,在“十才子”中年辈较轻,但诗才卓越,是“才子中的才子”。他的名篇《听筝》入选《唐诗三百首》。
赤土坡头一寺基,天尊元是一牟尼。时难只得同香火,莫听閒人说是非。
秋风已如此,游子复何为。蕉鹿空形役,莼鲈绕梦思。
凉天新雁过,旅思白鸥知。雪色松江鲙,银光笠泽丝。
人生归去好,乡味寄来迟。尚觉姜难致,令人忆左慈。
三生种植得梅缘,每见梅花辄欲颠。清梦化为蝴蝶去,也应只在此花边。
江云不与山云接,土雨还因夜雨消。
独上天台肆遐瞩,故乡只隔一山遥。
千里金汤楚蜀资,百蛮君长拜前麾。殷王自振三年旅,汉将无劳五月师。
经略从容樽俎上,等威凝峻纪纲司。粤人祇护甘棠树,款得阳和遍海涯。
烟土流毒久,滥殇由海关。蠹吏饱其私,窳贾缘为奸。
鲸鳄横睥睨,谈笑生波澜。虚声肆恫喝,时局殊艰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