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珪(1019年—1085年6月12日),字禹玉,北宋名相、著名文学家。祖籍成都华阳,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(今安徽省潜山县)。仁宗庆历二年(1042年),王珪进士及第,高中榜眼。初通判扬州,召直集贤院。历官知制诰、翰林学士、知开封府等。哲宗即位,封岐国公。旋卒于位,年六十七,赠太师,谥文恭。王珪历仕三朝,典内外制十八年,朝廷大典册,多出其手。自执政至宰相,凡十六年,少所建明,时称“三旨相公”。原有文集百卷,已佚。《四库全书》辑有《华阳集》四十卷。
履霜存永慕,风树寄悲惋。古来孝子心,百岁常辗转。
鸡豚逮亲存,适意宁一脔。他时毂千乘,泣涕颜有腼。
生世苟如此,岂得但理遣。所以奉尝事,自竭叵不勉。
尚能七闽秀,器识颇凝远。求官自束发,捧檄恨晼晚。
归怀追养勤,作堂近山巘。欲招九原魂,彷佛此息偃。
牛羊家自腯,菘韭傍可剪。春秋及时祀,情物两俱腆。
遂令里间儿,艰诧知礼典。孰先如此堂,孰孝如此悃。
从今大而门,至行神所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