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恭(1343-? ),字安仲,长乐沙堤人。家贫,少游江湖间,中年隐居七岩山,为樵夫20多年,自号“皆山樵者”。善诗文,与高木秉、陈亮等诸文士唱和,名重一时。诗人王 曾为他作《皆山樵者传》。明永乐二年(1404年),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,敕修《永乐大典》。永乐五年,《永乐大典》修成,王恭试诗高第,授翰林典籍。不久,辞官返里。王恭作诗,才思敏捷,下笔千言立就,诗风多凄婉,隐喻颇深。为闽中十才子之一,著有《白云樵集》四卷,《草泽狂歌》五卷及《风台清啸》等。
人生百年内,胡为形所役。登高览九原,但见松与柏。
徘徊故里闾,念我平生戚。斗酒相存问,度阡复逾陌。
上堂展殷勤,华灯永今夕。何必倾馐庶,浊酤聊与适。
朱颜难可常,须发会当白。遍观四海人,谁为不死客。
良时弗为欢,衰暮叹何益。死者长不作,生者长不息。
日月更相送,万古安所极。素丝有苍黄,岐路多南北。
在家常相问,出门安可测。落木归本根,飞鸟战羽翼。
客游在万里,终当还故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