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枕吴溪与越峰,前朝恩赐云泉额。竹林晴见雁塔高,
石室曾栖几禅伯。荒碑字没莓苔深,古池香泛荷花白。
客有经年别故林,落日啼猿情脉脉。
生卒年不详。字介石,庐江(今属安徽)人。性朴野,有异术,多谈神仙之事。适意往来,行踪不定。或寓庐山白鹿洞,或居茅山,或游九华山。早年尝以时事干南唐李氏,以其狂戆,不为所用,遂拂衣归隐。中主保大时,以异人召,不至。宋太平兴国九年(984),自茅山再游庐山。后不知所终。生平见马令《南唐书》本传、《诗话总龟》卷四四、《十国春秋》本传。坚能诗,常于佛寺道观行吟自若。其《题幽栖观》、《游溧阳下山寺》等诗尤有名。《全唐诗》卷七五七、八六一两见,存诗6首、断句2联。《全唐诗外编》及《全唐诗续拾》补诗4首。
埭西小店酒新篘,一醉今朝觉易谋。
从旷劫来俱有死,出青天外始无愁。
功名未许妨高卧,风月犹能赋远游。
造物向人元不薄,卷帘万顷镜湖秋。
好客连宵在醉乡,蜡烟红暖胜春光。谁人肯信山僧语,寒雨唯煎治气汤。
嗟我老已疲,挂冠归旧庐。素乏二顷田,无可把犁锄。
穷年小山下,独伴千卷书。作止随古人,襟怀稍欣如。
又无樽中酒,能延故人车。感君数相过,气豁眉宇疏。
天马出月窟,回薄万里馀。其才无不宜,禄仕犹拘拘。
忽闻明廷诏,一节驰轻舆。往必陟台省,公言壮皇图。
潜心救世弊,肯意为身谟。法密吏愈偷,食众财益虚。
末大本渐弱,岂在专防胡。指瑕一二人,此事尤可吁。
细碎何足论,纲举网不踰。譬彼脉已病,其身尚膏腴。
要当速内究,珍丸应时须。良医望数公,润泽回焦枯。
愿如范文正,挺持真丈夫。老死见太平,委弃甘路衢。
云林之子骨已尘,九龙山人亦复往。今日沧浪有澹仙,篆籀独追秦汉上。
结亭正傍小金峰,素璧虚白四座空。醉挥垩帚扫万玉,烟梢叶叶含清风。
清风翛翛石床冷,梦入壶天吹不醒。兴来吟断碧池秋,身上潇湘水云境。
红尘不受暑不侵,箨龙满壑幽且深。墨华尽带科斗迹,翠袖疑传环佩音。
亭中有书兼有画,牙签如鳞插高架。业成射策谒九重,一日四海闻声价。
铁冠执法宝殿东,衣绣更骑青海骢。霜台默坐对古柏,岁寒标格将无同。
澹仙为我同年友,十载论交托诗酒。我欲从之访此君,因风问讯平安否。
潭潭刺史府,宛在城市中。谁知园亭胜,似与山林同。
幽鸟语晴昼,好花娇春风。物情如有待,赋咏属诗翁。
佳山佳水快此眸,思绪飞过去年秋。京华诗酒识君健,塞北风光催我游。
身外声名常困扰,心中境界自清幽。别来异地同为客,除却斯文更不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