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三立(1853年10月23日-1937年9月14日),字伯严,号散原,江西义宁(今修水)人,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。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,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,国学大师、历史学家陈寅恪、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。与谭延闿、谭嗣同并称“湖湘三公子”;与谭嗣同、徐仁铸、陶菊存并称“维新四公子”,有“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”之誉。1937年发生“卢沟桥事变”后北平、天津相继沦陷,日军欲招致陈三立,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,不幸忧愤而死,享年85岁。陈三立生前曾刊行《散原精舍诗》及其《续集》、《别集》,死后有《散原精舍文集》十七卷出版。
韦平家世燕许笔,文采风流俱第一。临池洒翰自天性,精能上与颜杨匹。
水镜衡才玉尺量,阴阴桃李在门墙。君称提瑟升堂者,我亦追随弟子行。
蓬莱浪高引舟处,何期海畔生童桑。家书乃在岁丁丑,旧学甘盘资启牖。
湖山收身早在念,淡泊岂落疏傅后。处人骨肉良大难,升沈有数非偶然。
身后易名无溢美,此心皓月当中天。平生一掬羊昙泪,东城寂寞回车地。
泰山流落只毫芒,后五百年弥珍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