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三立(1853年10月23日-1937年9月14日),字伯严,号散原,江西义宁(今修水)人,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。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,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,国学大师、历史学家陈寅恪、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。与谭延闿、谭嗣同并称“湖湘三公子”;与谭嗣同、徐仁铸、陶菊存并称“维新四公子”,有“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”之誉。1937年发生“卢沟桥事变”后北平、天津相继沦陷,日军欲招致陈三立,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,不幸忧愤而死,享年85岁。陈三立生前曾刊行《散原精舍诗》及其《续集》、《别集》,死后有《散原精舍文集》十七卷出版。
羲和转日毂,北陆鞭穷阴。
天地不自持,年老去如骎。
卉木浩萎垂,江山动萧森。
变化故不干,乐哉此幽寻。
蓬州老摩诘,玉齿锵璆琳。
相携亦忘言,一笑孤云岑。
至人鹫峰来,分坐兹岩深。
摄衣请从之,宛如在中林。
聊欲荐清供,无物致所歆。
端有白月轮,炯然碧潭心。
赏会讵偶然,夙昔谅合簪。
别去莫惨恻,渠无去来今。
当有羲黄人,尝识太古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