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三立(1853年10月23日-1937年9月14日),字伯严,号散原,江西义宁(今修水)人,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。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,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,国学大师、历史学家陈寅恪、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。与谭延闿、谭嗣同并称“湖湘三公子”;与谭嗣同、徐仁铸、陶菊存并称“维新四公子”,有“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”之誉。1937年发生“卢沟桥事变”后北平、天津相继沦陷,日军欲招致陈三立,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,不幸忧愤而死,享年85岁。陈三立生前曾刊行《散原精舍诗》及其《续集》、《别集》,死后有《散原精舍文集》十七卷出版。
卧疴连夏秋,尔来收药喜。群腴久嚼蜡,今始甘鲂鲤。
自非天矜怜,安得吉祥止。寄声问何如,感此远方弟。
炯然忧爱心,谆谆见词旨。兼馈药笼珍,废疾居然起。
末章悼飞蝗,布阵长千里。那知自北来,今亦遍苕水。
公田吏如虎,收拾无滞穗。诉伤服大刑,遑哀室如燬。
古来此乱国,赤子先遭弃。北桥千万仓,何翅敖洛峙。
一粒不肯捐,肯念饥由己。谨勿传吾诗,隙间天蝼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