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三立(1853年10月23日-1937年9月14日),字伯严,号散原,江西义宁(今修水)人,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。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,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,国学大师、历史学家陈寅恪、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。与谭延闿、谭嗣同并称“湖湘三公子”;与谭嗣同、徐仁铸、陶菊存并称“维新四公子”,有“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”之誉。1937年发生“卢沟桥事变”后北平、天津相继沦陷,日军欲招致陈三立,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,不幸忧愤而死,享年85岁。陈三立生前曾刊行《散原精舍诗》及其《续集》、《别集》,死后有《散原精舍文集》十七卷出版。
濂溪有云孙,抱道心孔嘉。早年歌鹿鸣,来观上苑花。
致身玉堂署,经史为生涯。□论动乡相,文采霏晴霞。
新□多古意,妙句芬天葩。胸中泻云梦,笔底飞龙蛇。
春风酿松酒,夜雪烹新茶。气味自潇洒,恬澹众所誇。
辛勤十载馀,功绩归皇家。是时春向暖,景物争繁华。
桃红舍宿雨,柳绿啼新鸦。适当课最期,伫看恩荣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