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三立(1853年10月23日-1937年9月14日),字伯严,号散原,江西义宁(今修水)人,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。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,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,国学大师、历史学家陈寅恪、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。与谭延闿、谭嗣同并称“湖湘三公子”;与谭嗣同、徐仁铸、陶菊存并称“维新四公子”,有“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”之誉。1937年发生“卢沟桥事变”后北平、天津相继沦陷,日军欲招致陈三立,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,不幸忧愤而死,享年85岁。陈三立生前曾刊行《散原精舍诗》及其《续集》、《别集》,死后有《散原精舍文集》十七卷出版。
大鹏抟九万,尺鴳翔榆枋。远近各有适,逍遥固其常。
伊人励高躅,卜筑邻山岗。四壁罗琬琰,五车插琳琅。
冥搜极浩渺,幽探穷微芒。栖心丈室间,寄情八表傍。
丹霞入我牖,白云为我裳。驭风学郑圃,弃瓢怀颍阳。
岂同渭川钓,耻为吴市藏。一区足吟啸,万卷聊徜徉。
乐哉帷中子,岁年良可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