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三立(1853年10月23日-1937年9月14日),字伯严,号散原,江西义宁(今修水)人,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。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,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,国学大师、历史学家陈寅恪、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。与谭延闿、谭嗣同并称“湖湘三公子”;与谭嗣同、徐仁铸、陶菊存并称“维新四公子”,有“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”之誉。1937年发生“卢沟桥事变”后北平、天津相继沦陷,日军欲招致陈三立,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,不幸忧愤而死,享年85岁。陈三立生前曾刊行《散原精舍诗》及其《续集》、《别集》,死后有《散原精舍文集》十七卷出版。
客行何仓皇,挽衣问消息。答云避寇初,元戎先我出。
峨峨宜春台,烈火半天赤。双龙蓄云雨,不救烟焰赫。
城中千万家,大半歼锋镝。前者见令弟,少髭而白皙。
语语达人情,谋身岂云失。间道苟无虞,生死候明日。
仓卒弃吾儿,君弟我何及。挥手谢客行,奋飞恨无翼。
复恐老亲闻,黄昏掩残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