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颢(1032-1085), 北宋哲学家、教育家、北宋理学的奠基者。字伯淳,学者称明道先生。洛阳(今属河南)人。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。反对王安石新政。提出“天者理也”和“只心便是天,尽之便知性”的命题,认为“仁者浑然与物同体,义礼知信皆仁也”,识得此理,便须“以诚敬存之”(同上)。倡导“传心”说。承认“天地万物之理,无独必有对”。程颢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,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,世称程朱学派。其亲撰及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,收入《二程全书》。
洛水分余脉,穿岩出石棱。碧经岚气重,清带露华澄。
莹澈通三岛,岩梧积万层。巢由应共到,刘阮想同登。
壁峻苔如画,山昏雾似蒸。撼松衣有雪,题石砚生冰。
路熟云中客,名留域外僧。饥猿寻落橡,斗鼠堕高藤。
嶮树临溪亚,残莎带岸崩。持竿聊藉草,待月好垂罾。
对景思任父,开图想不兴。晚风轻浪叠,暮雨湿烟凝。
似泛灵槎出,如迎羽客升。仙源终不测,胜概自相仍。
欲别诚堪恋,长归又未能。他时操史笔,为尔著良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