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颢(1032-1085), 北宋哲学家、教育家、北宋理学的奠基者。字伯淳,学者称明道先生。洛阳(今属河南)人。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。反对王安石新政。提出“天者理也”和“只心便是天,尽之便知性”的命题,认为“仁者浑然与物同体,义礼知信皆仁也”,识得此理,便须“以诚敬存之”(同上)。倡导“传心”说。承认“天地万物之理,无独必有对”。程颢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,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,世称程朱学派。其亲撰及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,收入《二程全书》。
东风被泽国,君有千里行。送君不能远,宿昔春水生。
胡马污中原,旁淮多贼城。即今江南岸,盗贼犹纵横。
颇闻闽粤静,农民方及耕。雪峰佳主人,况欲屣履迎。
两公与谈道,正欲平其衡。但见演若头,自然心地明。
云何未览镜,便欲其流清。君行可语此,勿忧儿女惊。
鄙夫牙齿缺,苦遭尘事撄。七年忧奔走,一饱费经营。
野鹤出笼飞,尚须完翅翎。今者与君别,故乡他日情。
新诗见万一,庶用托同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