咏老赠梦得

与君俱老也,自问老何如。眼涩夜先卧,头慵朝未梳。

有时扶杖出,尽日闭门居。懒照新磨镜,休看小字书。

情于故人重,迹共少年疏。唯是闲谈兴,相逢尚有馀。

  这首诗可以与刘禹锡《酬乐天咏老见示》赠诗对比赏析:

  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、足疾,看书、行动多有不便,从这点上说,他们是同病相怜了,面对这样的晚景,白居易产生了一种消极、悲观的情绪,并且写了这首《咏老赠梦得》一首给刘禹锡(字梦得)。刘禹锡读了白居易的诗,写了《酬乐天咏老见示》回赠:“人谁不顾老,老去有谁怜?身瘦带频减,发稀帽自偏。废书缘惜眼,多灸为随年。经事还谙事,阅人如阅川。细思皆幸矣,下此便翛然。莫道桑榆晚,为霞尚满天。”

  从白老的“咏老”诗中,看到作者的性格和行为。他们两人同在一年出生,也同享古稀高龄;而在遭际上,则大不相同,刘禹锡比白居易坎坷很多。早期,二人初入仕途,都有匡国救民之宏志。但遇到挫折后,白则本着传家“达则兼济天下,穷则独善其身”之旨而明哲保身。但刘则屡经坎坷而不屈不挠,直至老而不休。所以在思想上两人是同而又有别的。他们万劫余生,都享古稀高寿,晚年同在洛阳,亦官亦隐,日夕唱酬。上述两诗就是当时之作也,道出了他们各自肺腑之言。

  在两首诗中,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两人对老的态度。白居易的诗生动地揭述老人之处境和心态;而刘禹锡诗除了写老态入木三分之外,更有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之概,“莫道桑榆晚,为霞尚满天”。难怪结语两句能脍炙人口,历千年而不衰了。这并不是说刘写诗技巧比白高明,而是由于诗是言志,两人对人生看法有所不同。人生观的差异,反映在文字上也就各异其趣。结果就表现为消极和积极的分歧。刘禹锡诗之前六句是对白诗的回答和补充,后六句则是对“老”的颂赞,使人读后会觉得“老”并不可怕,而更充满希望。这是诗的可贵之处,自然百读不厌了。

白居易

白居易(772年-846年)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又号醉吟先生,祖籍太原,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,生于河南新郑。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唐代三大诗人之一。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,世称“元白”,与刘禹锡并称“刘白”。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,形式多样,语言平易通俗,有“诗魔”和“诗王”之称。官至翰林学士、左赞善大夫。公元846年,白居易在洛阳逝世,葬于香山。有《白氏长庆集》传世,代表诗作有《长恨歌》、《卖炭翁》、《琵琶行》等。

猜你喜欢

种蕉甫逾年,蕉心已作花。浓苞擢菡萏,亭亭迎日华。

瓣开如巨莲,细果密相排。攒簇苦难展,芳绪纷如麻。

中含仙露浆,甘寒沁齿牙。浥之润诗心,崖蜜美莫加。

奈何果方熟,枯樵及根荄。清阴与大叶,渺若飘烟霞。

悟彼造物心,浮生信有涯。

冈陵寿祝洽舆情,为国为民皆至诚。台郡已欣乎保障,朝廷亦倚作干城。

闽南共沐清廉德,淡北咸歌慈爱名。但愿期颐长永锡,年年嵩颂一声声。

素车白马兮来桑林。六事责已兮感天心。天心回兮霈雨霖。

苏万物兮恩泽深。大濩作兮流遗音。

清风起平湖,白云生润阴。

佳时惨不乐,羁思苦难任。

客子热中肠,浩然怀故林。

仲夏倏已过,草木郁萧森。

万物欣有托,吾生休崎嵚。

念昔岁甫冠,自许双南金。

只今堕危涂,不如烟际禽。

山水所素愿,利名非宿心。

何当返故庐,啸傲苍崖深。

两鬓岂长绿,勿枉吴霜侵。

卧疾禅房里。问君年,才过四十,胡为如此。人笑君同师伯齴,君只狂呼自喜。

狗窦豁、尽容卿未。犹剩左车能决肉,更何妨、拥鼻哦经史。

石可漱,砺吾齿。

青鞋且踏南山寺。更同行、诗僧词客,善谈名理。啖罢山厨樱笋饭,佛阁晴空漫倚。

一饱后、破除万事。谁坐寺门閒说虎,万山松,一霎腥风起。

亟摇手,真来矣。

红晕香肌色自光,不须银烛映华堂。昔时曾照杨妃睡,变作明珠掌上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