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昌龄 (698— 756),字少伯,河东晋阳(今山西太原)人。盛唐著名边塞诗人,后人誉为“七绝圣手”。早年贫贱,困于农耕,年近不惑,始中进士。初任秘书省校书郎,又中博学宏辞,授汜水尉,因事贬岭南。与李白、高适、王维、王之涣、岑参等交厚。开元末返长安,改授江宁丞。被谤谪龙标尉。安史乱起,为刺史闾丘所杀。其诗以七绝见长,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,有“诗家夫子王江宁”之誉(亦有“诗家天子王江宁”的说法)。
忆昨宣和末,群凶聚韦羌。一朝逻巡尉,州县皆皇皇。
居民弃家走,元稚纷抢攘。我时遭劫逐,与子空相望。
及兹建炎始,叛卒起钱塘。初闻杀长吏,寻亦及冠裳。
死者不为怪,生者反异常。子在贼围中,不知存与亡。
出处虽异域,阽危多备尝。骨肉非不亲,患难各自当。
回思见贼日,岂谓免杀伤。安知出深壁,犹得还故乡。
争言不死状,失声惊四旁。馀生偶然遂,万事皆可忘。
会我试新秫,放怀坐中堂。庭梧露舛碧,砌菊风催黄。
年华意未晚,蟋蟀已近床。对此复何待,五觞至十觞。
歌声咽寒月,舞袖破夜霜。岂无少年态,一醉乃尔狂。
此徒为酒使,酒力安得长。灯影照鬓发,百忧在中肠。
干戈时未息,盗贼势益张。与子归何处,相看两茫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