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湖新竹

插棘编篱谨护持,养成寒碧映涟漪。

清风掠地秋先到,赤日行天午不知。

解箨时闻声簌簌,放梢初见叶离离。

官闲我欲频来此,枕簟仍教到处随。

译文

竹初种时,用棘条编成篱笆,小心谨慎保护好新竹,新竹长成,碧绿浓荫,倒映在水之涟漪中。

夏日的清风吹过地面,好像秋天提前而至,赤日当空,也不感到正午的炎热。

笋壳脱落时,听到簌簌悉悉的声音,竹子拔节时,初现疏疏落落的倩影。

退归闲暇的时候,我经常来这里,来的时候仍然随身带着枕头和竹席,好随地安眠。

注释

东湖:在今浙江绍兴市城郊。

插棘编篱:即用荆棘编成篱笆。指开始种竹时的情况。棘,有刺的草木。

寒碧:苍翠。寒,清冷,竹叶给人有清凉之感,故称寒碧。 涟漪:细小的水波。

掠地:卷地;从地上刮来。 秋:清凉。

赤日:夏天的太阳。 午:中午。

箨(tuò):竹类躯干上生出的叶,俗称“笋壳。”竹竿生长过程中逐步脱落,称为“解箨”。簌簌:象声词,此形容笋壳脱落时的声音。

放梢:竹梢生长伸展。梢,枝头末端。 离离:茂盛的样子。此指枝繁叶茂。

簟(diàn):一种轻便细巧的竹席。

  诗的形象性很重要,咏物诗更是如此。一株树,一竿竹,一朵花,看起来是静止的东西,比较平常,但有才华的诗人,通过艺术的语言,从各个侧面,以恰当的描画把它形象地表达出来,就会把景物写活,从而“静止”的东西也会变得栩栩如生。陆游这首咏竹诗,正是以“多侧面”的形象性描写,赋予“东湖新竹”以生命。诗的开头一句,写出种竹时的情景,接下来一连五句,都是从不同角度,对新竹进行形象化的描绘。第二句“寒碧映涟漪”,通过水来反映它的疏影。这里竹的“寒碧”和水的“涟漪”,互相呼应,都有“冷”、“凉”的含意。第三句“清风掠地秋先到”,通过“风”来反映竹梢的敏感和迎风摇曳的情景,“秋先到”三字,十分准确,生动,把“新竹”纤枝因风而动的特点,形象地烘托出来。第四句“赤日行天午不知”,通过“光”来反映它的绿荫萋萋、一片苍翠的景象。五六两句中“声簌簌”、“叶离离”,用动静结合的手法,形象逼真地描画出新竹成长过程中的特点,读后使人如见如闻。最后两句抒情,写作者对竹林的爱慕和想望,希望“官闲”是经常到此“枕簟”。而这竹篾制成的“簟”,又呼应试题的“竹”字。这首诗由于在形象性方面着意求工,诗意也就更加清新传神了。

陆游

陆游(1125—1210),字务观,号放翁。汉族,越州山阴(今浙江绍兴)人,南宋著名诗人。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,高宗时应礼部试,为秦桧所黜。孝宗时赐进士出身。中年入蜀,投身军旅生活,官至宝章阁待制。晚年退居家乡。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,内容极为丰富。著有《剑南诗稿》、《渭南文集》、《南唐书》、《老学庵笔记》等。

猜你喜欢

画堂高会酒阑珊。倚栏干。霎时间。千里关山,常恨见伊难。及至而今相见了,依旧隔关山。

倩人传语问平安。省愁烦。泪休弹。哭损眼儿,不似旧时单。寻得石榴双叶子,恁寄与、插云鬟。

鱼城如块旁江安,叠鼓鸣笳接好官。百粤飞霜千载遇,九霄明月万家看。

高怀欲挂榑桑剑,苦节何辞苜蓿盘。最喜虞山春似海,绣衣綵服奉亲欢。

免呼鉴义与尚书,师卸金栏我佩鱼。

扈豹尾车侬老矣,升狮子座者谁欤。

草鞋曾遍三千界,雪顶今皆八十馀。

台岭壶山隔修阻,可无一字问何如。

屋小茅乾雨声大,自疑身著蓑衣卧。兼似孤舟小泊时,风吹折苇来相佐。

我有愁襟无可那,才成好梦刚惊破。背壁残灯不及萤,重挑却向灯前坐。

贫似山僧瘦似猿,病躯只合老山村。

空床{左臬右兀}{左兀右危}无毡卧,破褐褴縿有虱扪。

作甫里翁垂钓艇,学猗玕子饮洼樽。

前修追慕吾何敢,孤负西埔矩老言。

七月十八日,潮头何壮哉。平驱银海立,忽卷雪山来。

汹汹喷晴雪,殷殷动远雷。千艘催簸荡,万弩屈喧豗。

笑缓枚生发,争先伍相才。老人惊未睹,尊酒喜重开。

飞瀑庐山破,奔流砥柱摧。乾坤此三绝,欲返重徘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