洛阳陌

白玉谁家郎,回车渡天津。

看花东陌上,惊动洛阳人。

译文

那个面白如玉的是谁家的少年郎?他已回车过了天津桥。

在城东的大道上看花,惊动得洛阳人都来看他。

注释

洛阳陌:亦名“洛阳道”,古乐曲名。属横吹曲辞。

白玉:喻面目皎好、白晰如玉之貌。

白玉谁家郎:用的是西晋文人潘岳在洛阳道上的风流韵事。《晋书·潘岳传》记载:“(潘)岳美姿仪,辞藻绝丽,尤善为哀诔之文。少时挟弹出洛阳道,妇人遇之者,皆连手萦绕,投之以果,遂满车而归。”

天津:洛阳桥名。在洛水上。

东陌:洛阳城东的大道,那里桃李成行,阳春时节,城中男女多去那里看花。

用潘岳典。《世说新语·容止》:“潘岳妙有姿容,好神情。少时挟弹出洛阳道,妇人遇者,莫不连手共萦之。”梁简文帝《洛阳道》:“玉车争晓入,潘果溢高箱。”

参考资料:

1、昌炳兰编著 .历代名人咏洛阳 :河南大学出版社 ,1991年04月第1版 :67-68 .

2、詹福瑞 等 .李白诗全译 .石家庄 :河北人民出版社 ,1997 :196-197 .

洛阳陌创作背景

  《乐府诗集》卷二十三列于《横吹曲辞》,梁简文帝、沈约、庚肩吾、徐陵等有《洛阳道》,皆写洛阳士女游乐之事。李白始题《洛阳陌》。萧士赟云:“《乐府遗声》都邑三十四曲有《洛阳陌》。”李白诗沿旧乐府题旨,当作于开元二十三年(735)游洛阳时。

参考资料:

1、詹福瑞 等.李白诗全译.石家庄:河北人民出版社,1997:196-197

  《乐府诗集》卷二十三列于《横吹曲辞》,梁简文帝、沈约、庚肩吾、徐陵等有《洛阳道》,皆写洛阳士女游乐之事。李白始题《洛阳陌》。萧士赟云:“《乐府遗声》都邑三十四曲有《洛阳陌》。”李白诗沿旧乐府题旨,当作于开元二十三年(735)游洛阳时。

  “白玉谁家郎,回车渡天津”借用西晋文人潘岳在洛阳道上的风流韵事,描绘出一幅洛阳富家子弟驾驶宝马香车、驶于天津桥忽转城东看桃李的景致。

  “看花东陌上,惊动洛阳人”描绘出白玉郎本不想惊动世人,观赏桃李花美时却惊动洛阳人的热闹纷纭景象,可谓春风得意,时代万人迷。

李白

李白(701年-762年)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唐朝浪漫主义诗人,被后人誉为“诗仙”。祖籍陇西成纪(待考),出生于西域碎叶城,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。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,有《李太白集》传世。762年病逝,享年61岁。其墓在今安徽当涂,四川江油、湖北安陆有纪念馆。

猜你喜欢

图治八王上,增光六圣馀。仁恩渐动植,文物掩诗书。

未及金縢启,俄成玉帐虚。衣冠归故国,神已在化胥。

征车偃蹇出松林,望入云丛最顶岑。为问三千三百六,可容一步一孤吟。

徙倚东窗夜未明,悄然幽馆独凝情。

灯摇古壁秋虫怨,露下疏林宿鹤惊。

道在任从时态薄,年加潜觉睡魂轻。

待酬北阙君恩了,归听冰泉落石声。

古来五大不在边,国家长虑初解弦。西南计臣授鈇钺,独以一手擎半天。

三边将士趋节制,百城吏民服威惠。载宣宽诏问无恙,扶藜往听翁颜喜。

我图尔土居未怡,室家仅葺风雨欺。波涛沄沄逐风靡,山色澹澹忧陵夷。

机空络纬那可织,徽穿虎豹畴能识。秦门夕燧虽平安,燕帐秋弓未休息。

翁颜且喜旧观还,尚恐世事愁无端。祝公为民久远虑,忧顾期使西南宽。

美官厚禄等閒耳,得君得时不易然。君不见富公在青州,多于中令廿四年。

良犬不取鼠,其人苦尤之。

近识固未辨,善相又能知。

在鹿忘守八,挃足乃焉而。

士有志功名,局缩秉书诗。

憔悴未得展,磬折忽言卑。

举酒一以赠,愿无羞尔为。

西风落叶满空山,怀古情悰每怆然。

诗句尚傅人化鹤,危亭何在草生烟。

披寻旧址营华构,追继当时醉玉船。

要为故家复遗业,当知此举合为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