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鲁范山人抱着求仙的愿望,告别我又要回到泰山。
入山群岩如片雪,山路杳在青崖间。
过去南天门,日观峰即可登攀。
多少云山可望不可及,此去不知何时回还?
鲁客:指范山人。
鲁客抱白鹤:据《抱朴子》载:“欲求仙革,入名山,带灵宝符,牵白犬,抱白鸡,以白盐一斗及开山符檄著大石上。”《续博物志》又载:“学道之士,居山宜养白鸡、白犬”。这里说“鲁客抱白鹤”,既寓有求仙学道之意,在形象上又比“白鸡”、“白犬”更美。
杳:远。
天门:指泰山的南天门。《初学记》引《泰山记》云:“盘道屈曲而上,凡五十余盘。径小天门、大天门,仰视天门,如从穴中视天窗矣”。
日观:日观峰。在泰山玉皇顶东南。为岱顶观日出处。“旭日东升”为岱顶四大奇观之一。
参考资料:
1、詹福瑞 等.李白诗全译.石家庄:河北人民出版社,1997:634-635
2、陈文新,王山峡编注.历代山水诗选:云南人民出版社,1989.04:46-48
范山人,李白在东鲁时的友人,名字、生平不详。李白诗中有《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》之范居士,杜甫诗中《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》之范十,与此范山人可能同为一人。此诗为李白辞朝归东鲁时所作。
参考资料:
1、詹福瑞 等.李白诗全译.石家庄:河北人民出版社,1997:634-635
“鲁客抱白鹤,别余往泰山”,范山人自身的色彩本不鲜明,但诗人让他“抱”上一只“白鹤”,这样就引人注目了。于是,李白的目光随着这片白色的行进向泰山移去。“初行若片雪”,了然在目;“杳在青崖间”,距离远了,看上去更小,但因为出现了青色(“青崖”)作为衬托,仍很清晰;“高高至天门,日观近可攀”,更高了,更远了,更小了,这时,诗人又巧妙地使用红色(“日”暗藏着红色)作底,所以还依稀可见;最后,“云生望不及”,“白鹤”终于被飘浮的云朵遮住了,范山人的身影看不见了,伫立送行的诗人不禁油然而生惆怅之情:“此去何时还”?
此诗完整再现了初唐送别诗三部式的结构。首先,诗人用首联“鲁客抱白鹤,别余往泰山”介绍了送别事件以及友人的去处。其次,诗人用中间两联按时间顺序进行风景的描写,友人离开初期是接下来是最后,诗人用尾联抒发别情。从诗人对这一片白色的依依不舍的目送中,直到“云生望不及”,表达出李白对范山人的一片深情。
李白(701年-762年)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唐朝浪漫主义诗人,被后人誉为“诗仙”。祖籍陇西成纪(待考),出生于西域碎叶城,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。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,有《李太白集》传世。762年病逝,享年61岁。其墓在今安徽当涂,四川江油、湖北安陆有纪念馆。
历九秋兮三春,遣贵客兮远宾。顾多君心所亲,乃命妙伎才人。
炳若日月星辰,序金罍兮玉觞。宾主递起雁行,杯若飞电绝光。
交觞接卮结裳,慷慨欢笑万方。奏新诗兮夫君,烂然虎变龙文。
浑如天地未分,齐讴楚舞纷纷。歌声上激青云,穷八音兮异伦。
奇声靡靡每新,微披素齿丹唇。逸响飞薄梁尘,精爽眇眇入神。
坐咸醉兮沾欢,相樽促席临轩。进爵献寿翻翻,千秋要君一言。
愿爱不移若山,君恩爱兮不竭。譬若朝日夕月,此景万里不绝。
长保初醮结发,何忧坐成胡越。携弱手兮金环,上游飞阁云间。
穆若鸳凤双鸾,还幸兰房自安。娱心极意难原,乐既极兮多怀。
盛时忽逝若颓,寒暑革御景回。春荣随风飘摧,感物动心增哀。
妾受命兮孤虚,男儿堕地称珠。女弱虽存若无,骨肉至亲更疏。
奉事他人托躯,君如影兮随形。贱妾如水浮萍,明月不能常盈。
谁能无根保荣,良时冉冉代征。顾绣领兮含辉,皎日回光则微。
朱华忽尔渐衰,影欲舍形高飞。谁言往思可追,荠与麦兮夏零。
兰桂践霜逾馨,禄命悬天难明。妾心结意丹青,何忧君心中倾。
客,感而赋此。花枝临太液,□解语、入温柔。*桂窟低迷,天香飘荡,倒影迟留。须知画图难足,更青山环抱帝王州。□□□□□□,□□□□□□。□□□□□□□。凤吹绕瀛洲。记水浅蓬莱,尘扬沧海,一醉都休。华胥梦,虽无迹,甚鼎湖、龙去水空流。青鸟不来难问,玉妃几度仙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