渔父·收却纶竿落照红

收却纶竿落照红,秋风宁为剪芙蓉。人淡淡,水蒙蒙,吹入芦花短笛中。

译文

夕阳西下,渔人收起鱼竿准备回家。连秋风都是温柔的,不肯让荷花凋谢了。烟水蒙蒙,渔人悠闲自得,听短笛的旋律,被秋风吹进芦花荡的深处。

注释

渔父:词牌名,又称《渔歌子》《渔父乐》等,此调分为单、双调,又各有不同的体格。此词为单调中之一体,五句,二十七字,除第三句外,通押平声韵。

纶(lún)竿:钓竿。落照:即夕阳。

宁(nìng):犹乃。芙蓉:荷花。剪:作吹动解。

“吹入”句:谓悠扬的短笛声飘入芦花丛中。

渔父·收却纶竿落照红创作背景

  词为题画之作,赵秀亭等以为作于康熙十八年(1679年)。徐轨(1636—1708年)于康熙十四年(1675年)作《枫江渔父图》,康熙十七年(1677年)携图入京,后名流多有题咏。此即其一。

参考资料:

1、闵泽平编著.纳兰词全集 汇编汇评汇校:崇文书局,2012.03:第108页

  这首词犹如一幅恬淡的水墨风俗画。

  开篇描绘晚霞烂漫,渔人悠然收竿的场景。“收却纶竿落照红”,纳兰一贯钟情的白描手法在此一显无余,夕阳西斜、晚霞烂漫,渔人悠然收竿,首句铺展在读者面前的,就是这样一幅场景。“收却”二字用在全词的开头,别有一番意味。从字面上看,“收却”与“落照红”是同时发生的动作,而纵览全词,则可体味出这两者其实有着暗示的因果关系,即因“落照红”而“收却纶竿”,无须多言,便道出了黄昏中渔人逍遥自得,不假他求,这种自由自在的情绪,为整篇作品奠定了基调,又与下句的描述前后呼应。“秋风宁为剪芙蓉”承接上句,由落照的色彩写到秋风的声响,由人之主体写到荷花之喻体,仍然是从细节着手,以拟人的手法,描述飒飒秋风之凉意吹飘,不求他物,只为了能轻轻地摆动水中那一簇簇绝美的荷花。此处着一“宁”字,赋予了秋风人的性情与品格,出奇地于平和中凸现词人强烈的感情。勾勒完风物,“人淡淡,水蒙蒙,吹入芦花短笛中”一句抛出一个空远淡漠的远景,人影稀,烟水蒙,笛音轻,纳兰将他的山泽鱼鸟之思寄托于词中,点明主旨,道出了渔人悠然自得,逍遥自在的情趣。

  夕阳西斜、晚霞烂漫,飒飒秋风,烟雾蒙蒙,时人称纳兰题画诗词有种“烟水迷离”之感,从这首小令的诗情画境中也可见一斑。全词格高韵远,极缠绵婉约之致。

纳兰性德

纳兰性德(1655-1685),满洲人,字容若,号楞伽山人,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。其诗词“纳兰词”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,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。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,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。虽侍从帝王,却向往经历平淡。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,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,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。流传至今的《木兰花令·拟古决绝词》——“人生若只如初见,何事秋风悲画扇?等闲变却故人心,却道故人心易变。”富于意境,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。

猜你喜欢

我即南归路,君当北上时。方舟侵夜话,聚首积年期。

兵柄难操切,宦途多崄巇。平生重节槩,出处复奚疑。

有客示我匡山图,万山深处人读书。丹青满眼生气逼,谁画此者唐六如。

曾闻兹山秀岩壑,襟带江湖控衡霍。长林绝地生风霆,飞瀑垂天挂帘箔。

谷窿云蓊相吐吞,藤萝为屋松为门。青冥无梯势突兀,探幽到此心神昏。

五老峰高人绝迹,三峡桥危心胆裂。閒招白鹤瞰神龙,深涧疑存太古雪。

咏茅选胜构书堂,牙签玉轴纷琳琅。无人唤起李太白,惜哉头白方徜徉。

披图谛玩经营意,惨淡霜毫无董巨。平生剩有山水情,颇爱读书无此处。

素袜翩翩月一钩,凌云风致想高楼。江南歌舞寻常事,便遣曹彬下蒋州。

父老闻我旋,走书来相存。长者毡貂貐,幼者奉衣巾。

盘飧多礼膳,络绎在吾门。仓皇出肃客,俱我平生亲。

长揖失次第,各各叙寒温。坐中起相劳,行路多风尘。

如何客子颜,反若生阳春。自汝远行游,乡国难具陈。

豺虎满路衢,白日愁行人。朝餐藜与藿,夕卧无安衾。

饥寒且不保,骨肉含苦辛。父老重起词,方与子所云。

子其勿语人,恐令长吏嗔。

一官南北总君恩,只为风波易断魂。吉了啼春山路寂,五更烟雨过蛮村。

牒诉缤纷塞瓮天,经年痴坐两三椽。

出门纳纳乾坤大,依旧青山绕画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