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叡(204?-239年1月22日),即魏明帝,字元仲,豫州沛国谯县(今安徽省亳州市)人。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任皇帝(226年至239年在位)。魏文帝曹丕长子,母为文昭甄皇后。曹叡在位期间指挥曹真、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、蜀的多次攻伐,并且平定鲜卑,攻灭公孙渊,设置律博士制度,重视狱讼审理,与尚书陈群等人制《魏律》十八篇,是古代法典编纂史上的重大进步。景初三年(239年),曹叡病逝于洛阳,时年三十六岁,庙号烈祖,谥号明帝,葬于高平陵。曹叡能诗文,与曹操、曹丕并称魏氏“三祖”,原有集,已散佚,后人辑有其散文二卷、乐府诗十余首。
单车背高密,一昔次城阳。
城阳故莒国,俯仰怀兴亡。
莒国固微弱,与鲁常争强。
城阳虽褊小,在汉亦封王。
奈何保齐涽,见弑魂悲凉。
焉知即墨捷,长驱还旧疆。
望诸敌燕忾,师律岂不臧。
安平为宗社,出奇诚莫当。
咸能忠所事,功立名且扬。
昔予好谋画,抚剑游四方。
时命顾弗偶,甘心唯括囊。
兹焉吊陈迹,山川郁苍苍。
往者不可企,咏言徒慨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