罗隐(833-909),字昭谏,新城(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)人,唐代诗人。生于公元833年(太和七年),大中十三年(公元859年)底至京师,应进士试,历七年不第。咸通八年(公元867年)乃自编其文为《谗书》,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,所以罗衮赠诗说:“谗书虽胜一名休”。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,总共考了十多次,自称“十二三年就试期”,最终还是铩羽而归,史称“十上不第”。黄巢起义后,避乱隐居九华山,光启三年(公元887年),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,历任钱塘令、司勋郎中、给事中等职。公元909年(五代后梁开平三年)去世,享年77岁。
枯芦鸣萧萧,布帆使其半。腾波渺长空,激箭失近岸。
焦山金碧城,回首犹照烂。云表妙高台,楼观屹霄汉。
南徐树若浮,北固青欲断。恋奇目无留,回睇神屡眩。
渺焉千里轻,安得凌汗漫。落帆向渡头,镫火瓜洲宴。
上方古刻列森森,胜地重游忆旧临。但觉天平苍石润,不知世远白云深。
崖泉寒冽遗韶韵,山木清华结夏阴。厚德固宜孙子盛,修祠长此会簪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