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端(约743-782?),字正已,赵州(今河北赵县)人。少居庐山,师诗僧皎然。大历五年进士。曾任秘书省校书郎、杭州司马。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,自号衡岳幽人。今存《李端诗集》三卷。其诗多为应酬之作,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,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,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,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。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,在“十才子”中年辈较轻,但诗才卓越,是“才子中的才子”。他的名篇《听筝》入选《唐诗三百首》。
铁骑南来,哭城上、毛人声歇。东阙下、绯袍光射,星流日烈。
利刃先褫榆木魄,丹心长护金山月。看宫中、精爽动如生,英风切。
大事去,雠难雪。遗像在,冤难灭。信成仁取义,一毫无缺。
骨碎难归柴市齿,肉靡剩宝溅衣血。幸崇祠、还近革除君,遗宫阙。
过横塘,艳魂花外吹香。试问卅六鸳鸯,若个梦成双。
自分莲心独苦,又澹烟疏雨,替作凄凉。只闹红一舸,而今甚处,闲了斜阳。
艳歌忽起,素波乍冷,残月昏黄。解佩归来,算只有、一重烟水,摇曳愁长。
泪珠揾也,等几时、还赋清湘。怕再过、那秋风江上,并刀未剪,已断柔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