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傍牧马驱未过,一马徘徊起还卧。眼中有泪皮有疮,
骨毛焦瘦令人伤。朝朝放在儿童手,谁觉举头看故乡。
往时汉地相驰逐,如雨如风过平陆。岂意今朝驱不前,
蚊蚋满身泥上腹。路人识是名马儿,畴昔三军不得骑。
玉勒金鞍既已远,追奔获兽有谁知。终身枥上食君草,
遂与驽骀一时老。倘借长鸣陇上风,犹期一战安西道。
李端(约743-782?),字正已,赵州(今河北赵县)人。少居庐山,师诗僧皎然。大历五年进士。曾任秘书省校书郎、杭州司马。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,自号衡岳幽人。今存《李端诗集》三卷。其诗多为应酬之作,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,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,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,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。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,在“十才子”中年辈较轻,但诗才卓越,是“才子中的才子”。他的名篇《听筝》入选《唐诗三百首》。
应厌偏州节物荒,重阳前忍去安阳。双清易感霜茎怨,三雅难留露蕊芳。
不惜高吟来疾置,尚思衰叟会寒乡。谁知衣弊京尘客,乃是南宫卧锦郎。
皇宇戒金方,崇云眺路长。名花看客艳,芳草度车香。
缥酒王孙送,青琴游子将。诸天开晃朗,留与奏春觞。
往事凄凉欲断魂。愁痕渐与草痕匀。可堪消遣奈何春。
飞燕双双能语客,落花点点正撩人。香车惆怅是前尘。
打破鸿濛窍,都无佛与仙。既非心外妙,不是口头禅。
尽日优游过,通宵自在眠。委身潜绝境,万事付之天。
竹里将云去,窗间看鸟归。酒香沾净具,花气著僧衣。
老圃推先达,星坛礼少微。尘劳君莫问,问著与心违。
怜君不得意,归鬓忽成丝。更下荆门棹,还闻巫峡悲。
礼严徐孺榻,义重象山祠。应念投竿客,终为帝者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