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珪(1019年—1085年6月12日),字禹玉,北宋名相、著名文学家。祖籍成都华阳,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(今安徽省潜山县)。仁宗庆历二年(1042年),王珪进士及第,高中榜眼。初通判扬州,召直集贤院。历官知制诰、翰林学士、知开封府等。哲宗即位,封岐国公。旋卒于位,年六十七,赠太师,谥文恭。王珪历仕三朝,典内外制十八年,朝廷大典册,多出其手。自执政至宰相,凡十六年,少所建明,时称“三旨相公”。原有文集百卷,已佚。《四库全书》辑有《华阳集》四十卷。
灰深火可宿,炷小灯耐久,长流故不腐,易成必速朽。
我昔游青城,闻道巢居叟;躬行虽不力,年少过九九。
固知适天幸,自养亦差厚。
传家六儿子,其四今皓首。
宁闻涧底松,郁郁慕蒲柳?
盈笏都将万象含,真如茎草建精蓝。疆藏蛮触图难尽,蛰隐蛟螭气尚酣。
秘笥浑疑开篆籀,垆烟长为起云岚。知君胸具闲丘壑,来与维摩共一龛。
昔试南宫,荷明公、收作药笼中物。彩笔玉堂干气象,瞻望文章奎壁。
席上春风,尊前夜雨,几对程门雪。飞英振藻,一时真愧诸杰。
独怜万里驰驱,三王六诏,使节连翩发。琐闼十年曾抗疏,旧草万行明灭。
霄汉飞腾,风波震骇,白尽巾中发。长安今夕,芳樽且醉华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