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珪(1019年—1085年6月12日),字禹玉,北宋名相、著名文学家。祖籍成都华阳,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(今安徽省潜山县)。仁宗庆历二年(1042年),王珪进士及第,高中榜眼。初通判扬州,召直集贤院。历官知制诰、翰林学士、知开封府等。哲宗即位,封岐国公。旋卒于位,年六十七,赠太师,谥文恭。王珪历仕三朝,典内外制十八年,朝廷大典册,多出其手。自执政至宰相,凡十六年,少所建明,时称“三旨相公”。原有文集百卷,已佚。《四库全书》辑有《华阳集》四十卷。
回首京华感故吾,曾经控地愧枋榆。登仙景倩空馀羡,返辔王阳有畏途。
策试理人才自健,诗成赠别意先芜。茫茫世事殊今昔,且尽花前酒一壶。
峡口秋水壮,沙边且停桡。奔涛振石壁,峰势如动摇。
九月芦花新,弥令客心焦。谁念在江岛,故人满天朝。
无处豁心胸,忧来醉能销。往来巴山道,三见秋草凋。
狄生新相知,才调凌云霄。赋诗析造化,入幕生风飙。
把笔判甲兵,战士不敢骄。皆云梁公后,遇鼎还能调。
离别倏经时,音尘殊寂寥。何当见夫子,不叹乡关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