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珪(1019年—1085年6月12日),字禹玉,北宋名相、著名文学家。祖籍成都华阳,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(今安徽省潜山县)。仁宗庆历二年(1042年),王珪进士及第,高中榜眼。初通判扬州,召直集贤院。历官知制诰、翰林学士、知开封府等。哲宗即位,封岐国公。旋卒于位,年六十七,赠太师,谥文恭。王珪历仕三朝,典内外制十八年,朝廷大典册,多出其手。自执政至宰相,凡十六年,少所建明,时称“三旨相公”。原有文集百卷,已佚。《四库全书》辑有《华阳集》四十卷。
公生阅己亥,逮今十有二。公甫四龄时,头角已顿异。
屠维大渊献,于时岁方次。念天生公心,畀出为国瑞。
安知国多难,飘萍感身世。艰难道路间,将相名空寄。
当题词东山,已表殉忠志。天倾不可拄,孔孟付仁义。
溯题词距今,六百廿一岁。三豕又渡河,来公驻师地。
春水和平桥,读公碑上字。东山拜公祠,红棉昼飞絮。
一朵莲花峰,海风吹欲坠。落日望帝啼,血洒英雄泪。
宜振者人心,宜作者士气。所愿藉公灵,斯道或不匮。
寿酒跻公堂,敬表希贤意。此意良无穷,种树为之记。
桂蕴九天香,松郁千年翠。夜望魁斗光,正照南离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