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珪(1019年—1085年6月12日),字禹玉,北宋名相、著名文学家。祖籍成都华阳,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(今安徽省潜山县)。仁宗庆历二年(1042年),王珪进士及第,高中榜眼。初通判扬州,召直集贤院。历官知制诰、翰林学士、知开封府等。哲宗即位,封岐国公。旋卒于位,年六十七,赠太师,谥文恭。王珪历仕三朝,典内外制十八年,朝廷大典册,多出其手。自执政至宰相,凡十六年,少所建明,时称“三旨相公”。原有文集百卷,已佚。《四库全书》辑有《华阳集》四十卷。
乍凉台丝敞,灯影外,小红阑。借露盏延秋,风弦待月,禁得幽单。
寥天。唳鸿去杳,黯愁云、洒遍米家山。凉思微怜越苧,倦怀还理吴笺。
当筵。狂欲碎青珊。邀梦到花前。奈镜影传愁,筝心诉怨,抛断华年。
人间。旧春在否,又牵肠、处处听啼鹃。此夜西亭酒醒,琼娥知我无眠。
捧黄封诏卷。随处是、离亭别宴。红翠成轮歌未遍。已恨野桥风便。此去济南非久,惟有凤池鸾殿。
三月花飞几片。又减却、芳菲过半。千里恩深云海浅。民爱比、春流不断。更上玉楼西,归雁与、征帆共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