包拯(999年-1062年7月3日),字希仁。庐州合肥(今安徽合肥肥东)人。北宋名臣。天圣五年(1027年),包拯登进士第。嘉祐六年(1061年),任枢密副使。因曾任天章阁待制、龙图阁直学士,故世称“包待制”、“包龙图”。嘉祐七年(1062年),包拯逝世,年六十四。追赠礼部尚书,谥号“孝肃”,后世称其为“包孝肃”。包拯廉洁公正、立朝刚毅,故有“包青天”及“包公”之名,京师有“关节不到,有阎罗包老”之语。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,认为他是奎星转世 ,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,亦被称为“包青天”。
僧寮一握手,肝胆即相亲。落漠神情远,疏狂意气真。
雄谈消鄙吝,高度迥风弋。泛艇从朝夕,开尊互主宾。
茗将交共淡,酒与德俱醇。洒翰皆词客,徵歌并丽人。
追欢常恐后,痛饮不辞频。灵药期同采,幽兰许共纫。
他年禽尚约,临别更重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