柔姿能耐几时消,况是春来腊后飘。
晓幕薄寒飞旋湿,夜窗多恨滴无憀。
风前赵女愁堪诉,老去郎颜鬓易凋。
惟有山梅解相惜,深崖铁干锁冰条。
陶望龄(1562~1609),字周望,号石篑,明会稽(今浙江绍兴)人。明万历十七年(1589),他以会试第一、廷试第三的成绩,做了翰林院编修,参与编纂国史;曾升待讲,主管考试,后被诏为国子监祭酒。陶望龄为官刚直廉洁,不受滋垢。一生清真恬淡,以治学为最大乐事。他把做学问也当作息歇,并用“歇庵”二字名其居室,学人有时也称他为歇庵先生。陶望龄生平笃信王守仁“自得于心”的学说,认为这是最切实际的“著名深切之教”。工诗善文,著有《制草》若干卷、《歇庵集》20卷、《解庄》12卷、《天水阁集》13卷。
双眸翦水团香雪。云际看新月。生绡笼粉倚窗纱。全似瑶池疏影、浸梅花。金翘翠靥双蛾浅。敛袂低歌扇。羞红腻脸语声低。想见流苏帐掩、烛明时。
我辈周旋实地中,此身穷处此心通。
荷君一见如平素,迹未相亲味已同。
耻为凡主冀明良,摈出贤才事可伤。若用刘蕡救时策,何须醇酒烂霞觞。
一曲骊歌别故关,天涯流落几时还。鸿寻旧爪迷前渡,马踏寒声过远山。
白板小桥残照下,红墙萧寺暮云间。飘零易触金闺恨,折损芙蓉镜里颜。
虽然仁道系心根,熟处工夫在所存。
惟是日新常不息,取之左右自逢原。
空庭罗雀网,应似翟侯居。
多病惟寻药,忘机不著书。
僧来留石鼎,人在典金鱼。
惟有南窗睡,春来分不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