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恭(1343-? ),字安仲,长乐沙堤人。家贫,少游江湖间,中年隐居七岩山,为樵夫20多年,自号“皆山樵者”。善诗文,与高木秉、陈亮等诸文士唱和,名重一时。诗人王 曾为他作《皆山樵者传》。明永乐二年(1404年),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,敕修《永乐大典》。永乐五年,《永乐大典》修成,王恭试诗高第,授翰林典籍。不久,辞官返里。王恭作诗,才思敏捷,下笔千言立就,诗风多凄婉,隐喻颇深。为闽中十才子之一,著有《白云樵集》四卷,《草泽狂歌》五卷及《风台清啸》等。
东风一夜吹晴雨。小园里、春如许。桃李无言情难诉。阳关车马,灞桥风月,移入江天暮。
双旌明日留难住。今夕清觞且频举。咫尺清明三月暮。寻芳宾客,对花杯酌,回首西江路。
吾父归九原,荒碑掩黄土。孤坟千里遥,相隔如远古。
今夜北风寒,灯下翻旧簿。遗像望俨然,悲哉伤肺腑。
如闻呼儿声,哀哀一何苦。忆父沉疴时,倚床气若缕。
朝暮盼我归,归期屈指数。援笔不成书,战抖失横竖。
我为稻粱谋,羁羽重庆府。及至还故家,相顾不能语。
思之痛何如,事往焉可补。掩卷起悲鸣,不觉泪如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