闽溪迢迢絓绝壁,平津之水深千尺。神物湮沈不复知,往往潭心飞霹雳。
银河掩映流寒声,玻瓈井底双龙行。九华山色纷照耀,丹枫寂历秋风鸣。
吾夫子,浮丘生,送君几度持文衡。扁舟触热那可度,来往津头须濯缨。
王恭(1343-? ),字安仲,长乐沙堤人。家贫,少游江湖间,中年隐居七岩山,为樵夫20多年,自号“皆山樵者”。善诗文,与高木秉、陈亮等诸文士唱和,名重一时。诗人王 曾为他作《皆山樵者传》。明永乐二年(1404年),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,敕修《永乐大典》。永乐五年,《永乐大典》修成,王恭试诗高第,授翰林典籍。不久,辞官返里。王恭作诗,才思敏捷,下笔千言立就,诗风多凄婉,隐喻颇深。为闽中十才子之一,著有《白云樵集》四卷,《草泽狂歌》五卷及《风台清啸》等。
不辞深坐转衰颓,养病仍无酒一杯。尚喜故人相劳苦,腊前先送一枝梅。
帝乡今得免征科,汉祖当年未足多。父老扶藜频望幸,教儿唱得大风歌。
神僧卓金锡,抚掌涌泉地。突如沤点圆,怒作汤鼎沸。
初疑蚌蛤胎,吐出蛟人泪。陆羽或可招,裹茶试清味。
十八滩头路,三千里外身。如何满船月,常照异乡人。
神剑占新气,仙槎问旧津。小臣重王事,陟险敢辞频。
记得去年时候,雁侣联芳翰。此际新秋恨满。早瘦了、吟腰半。
隔树蝉声疏欲断。难忘处、那回别怨。梧院凉生帘不卷。
任流光偷换。
上游当日控荆襄,战鼓黄云压建康。一败遂成隆准帝,百年空笑夥颐王。
秋风草色余残垒,孤艇波声满夕阳。惟有忠魂难泯灭,灵旗风雨在康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