戴叔伦(732—789),唐代诗人,字幼公(一作次公),润州金坛(今属江苏)人。年轻时师事萧颖士。曾任新城令、东阳令、抚州刺史、容管经略使。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。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,但《女耕田行》、《屯田词》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。论诗主张“诗家之景,如蓝田日暖,良玉生烟,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”。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。
烟雨羊城,春欲暮、群山腾绿。红棉渐、贲如地火,燎如天烛。
湖镜沉霞窥靓影,江潮早晚牵南国。更重楼、裹挟市声繁,云中矗。
汇豪社,兰亭筑。思千古,图一轴。任神驰梦入,茂林修竹。
三月流觞诗兴发,披襟散漫千珠玉。待挥毫、天地感斯文,擎新旭。
采蜡,怨奢也。荒岩之间,有以纩蒙其身。腰藤造险,
及有群蜂肆毒,哀呼不应,则上舍藤而下沈壑。
采采者蜡,于泉谷兮。煌煌中堂,烈华烛兮。
新歌善舞,弦柱促兮;荒岩之人,自取其毒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