朝捐初服制袈裟,暮扫尘踪便出家。钵洗维摩溪上月,心依支遁寺前霞。
林端引水时浇枣,雨后烧山学种茶。待得蒲团成烂草,少林枯树也开花。
王恭(1343-? ),字安仲,长乐沙堤人。家贫,少游江湖间,中年隐居七岩山,为樵夫20多年,自号“皆山樵者”。善诗文,与高木秉、陈亮等诸文士唱和,名重一时。诗人王 曾为他作《皆山樵者传》。明永乐二年(1404年),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,敕修《永乐大典》。永乐五年,《永乐大典》修成,王恭试诗高第,授翰林典籍。不久,辞官返里。王恭作诗,才思敏捷,下笔千言立就,诗风多凄婉,隐喻颇深。为闽中十才子之一,著有《白云樵集》四卷,《草泽狂歌》五卷及《风台清啸》等。
到枕一声莺,晓窗生虚白。烟柳影参差,蔷薇红半拆。
乘风双蛱蝶,欲入珠帘隔。独向花下吟,翠筱剌罗襟。
徘徊吟不就,婢子整瑶琴。抚弦不堪弹,调别无好音。
一弦肠一断,断尽几回心。
雁后花前七日春,晴宵围坐百禽茵。向平犹未完婚嫁,贾谊徒能说鬼神。
遍考名山多得意,覃思佳句必惊人。朝来闻道修《明史》,洪武元年纪戊申。
赵王一旦到房陵,国破家亡百恨增。
魂断丛台归不得,夜来明月为谁升。
飞泉所舂撞,悬崖偶成窾。信似太山溜,吾欲铭其坎。
槛外寒梅树,春前每自荣。芳香风并远,琼蕊雪争明。
梦逐罗浮月,愁闻羌笛声。龙城消息断,春恨几年平。
辨精龙肉亦奇才,雄匣干将耿不回。
只守鹪冥蚊睫赋,天星未必拆中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