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顺鼎(1858~1920)清末官员、诗人,寒庐七子之一。字实甫、实父、中硕,号忏绮斋、眉伽,晚号哭庵、一广居士等,龙阳(今湖南汉寿)人,易佩绅之子。光绪元年举人。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。马关条约签订后,上书请罢和义。曾两去台湾,帮助刘永福抗战。庚子事变时,督江楚转运,此后在广西。云南、广东等地任道台。辛亥革命后去北京,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,袁世凯称帝后,任印铸局长。帝制失败后,纵情于歌楼妓馆。工诗,讲究属对工巧,用意新颖,与樊增祥并称“樊易”,著有《琴志楼编年诗集》等。
一团烟火百十家,一丛林木千万花。浪游那料有奇遇,似入武陵眼生霞。
诗人多爱疑可赏,舟人多忌戒无往。中途还未免迷行,初意得无成妄想。
渔翁禅伯花所私,成仙成佛未可知。花今于我有大造,六幅归帆春水肥。
既老怜馀生,放情在曲糵。每到花开时,一饮辄累月。
何曾校尊罍,酒量盈与竭。二仪蘧蒢舍,百年羁旅客。
刘伶乃放达,注意颂酒德。不见昨日花,今朝谢颜色。
贤愚俱有归,修短随造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