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到辽阳日,初参佛眼时。亦怜穷子意,谈笑共忘机。
问旧挑灯暗,论诗补字奇。夜寒高兴发,不见浙江儿。
今无(一六三三—一六八一),字阿字。番禺人。本万氏子,年十六,参雷峰函是,得度。十七受坛经,至参明上座因缘,闻猫声,大彻宗旨。监栖贤院务,备诸苦行,得遍阅内外典。十九随函是入庐山,中途寒疾垂死,梦神人导之出世,以钝辞,神授药粒,觉乃苏,自此思如泉涌,通三教,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,谒师叔函可,相与唱酬,可亟称之。清圣祖康熙十二年(一六七三)请藏入北,过山东,闻变,驻锡萧府。十四年回海幢。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。著有《光宣台全集》。清陈伯陶编《胜朝粤东遗民录》卷四有传。
愁绝处,偏是记从前。鹦鹉关心留眼地,蔷薇垂泪送人天。
肠断竟无言。
孤负了,相见又依然。岂有计堪酬锦段,更无人与寄瑶笺。
消瘦也谁怜。
松梢凉露警孤鹤,潭面北风蟠老蛟。
蛟老涎腥波浪恶,独吟碎月看松梢。
篱下秋深花正敷,煌煌金彩照吾庐。
维扬贡品虽称贵,颜色看来反不如。
骨傲岂随俗,宁攀山鬼邻。舒云聊作帐,集叶戏为茵。
凤岭知难效,鹿门且耐贫。残篇任意读,不羡骑辚辚。
金虫镂月影玲珑,璧叶将秋锁翠栊。
昨夜楼台风露冷,几人魂梦入林中。
风雨潇潇境,山林落落姿。
安贫清似玉,嗜学古如饴。
世事两颦送,古心诸老知。
家庭多手泽,幸有宁馨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