题探源

君家在宝潭,潭中有真源。若欲求至宝,更窥九层渊。

湛若水

(1466—1560)广东增城人,字元明,号甘泉。少师事陈献章。弘治十八年进士,授编修。历南京国子监祭酒,南京吏、礼,兵三部尚书。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,主张“随处体认天理”,“知行并进”,反对“知先行后”,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。后筑西樵讲舍讲学,学者称甘泉先生。卒谥文简。著有《心性图说》、《格物通》、《甘泉集》等。

猜你喜欢

已过方山了,横山更绝奇。

争高一尖喜,妒逸众青追。

万马头惊拶,千旗脚恣吹。

娟峰恰三五,隔柳尚参差。

翰林岂特文章工,赤心白日相贯通。先与吴人除二凶,次与吴田谋常丰。

乃与徒役开西湖,狭者使广塞者除。溉田不知几万夫,其田立变为膏腴。

世世可知无旱枯,吴人衣食常有馀。有馀之人善可趣,官司亦可省刑诛。

无穷之利谁与俱,前有白傅后有苏。翰林如此能成务,吴人叩额呼为父。

未知何处立生祠,定是吴山行坐处。翰林却过淮之东,无人不看眉阳公。

玉堂气貌将以恭,又到南城寻老农。仍使尊中酒不空,玉泉最好白醅醲。

便将玉水倾喉咙,须臾醉倒无忧翁。老翁虽醉不敢迂,记得杭州三事书。

欲毗舜智皋陶谟,事防沮隔有所拘。翰林此说若行诸,圣朝惠泽可大敷。

譬如雷雨动天衢,旷然霈然而廓如。无分草木与虫鱼,一时奋振皆沾濡。

满堂饮酒尽欢娱,更无一人泣向隅。老农虽然无所逋,愿同众口齐欢呼。

犹记臣之少。兴狂时、过陈遵饮,对孙登啸。岁晚登临多感慨,但觉齐山诗妙。任蓉月、柳风吹照。金印不来丹飞去,拟神仙、富贵都差了。空铸错,与人笑。九年前拜悬车表。试回看、柴桑菊老,玄都花少。周也曾言殇子寿,佛以白头为夭。末後句、岩头曾道。头似秃鶖巾裹懒,最不宜蝉冕宜僧帽。杯中物,直须釂。

海上安期子,飘然与世违。三丘来采药,万里蹑云归。

山鬼窥丹灶,鲛人识羽衣。相从渺何许,秋月见馀辉。

为见宣和笔,因怀子美诗。英雄今属汝,神骏想当时。

枯树风霜饱,平原雉兔肥。画中犹矫顾,不肯立垂枝。

绕寺千林笋,高低逐涧丘。参差舒凤尾,突兀长猫头。

入鼎资甘脆,残杯且罢休。会须堪小艇,裁作海楂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