浮云道院诗二十二首,并引 其二

青山五亩园,随意茅三间。竹树发佳趣,好鸟鸣关关。

物情固自乐,聊得开我颜。长歌答天风,以永今夕閒。

刘鹗

刘鹗(è)(1857年10月18日—1909年8月23日),清末小说家。谱名震远,原名孟鹏,字云抟、公约。后更名鹗,字铁云(刘铁云[1]),又字公约,号老残。署名“洪都百炼生”。汉族,江苏丹徒(今镇江市)人,寄籍山阳(今江苏淮安区)。刘鹗自青年时期拜从太谷学派南宗李光炘(龙川)之后,终生主张以“教养”为大纲,发展经济生产,富而后教,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。他一生从事实业,投资教育,为的就是能够实现太谷学派“教养天下”的目的。而他之所以能屡败屡战、坚韧不拔,太谷学派的思想可以说是他的精神支柱。

猜你喜欢

蕙花老尽离骚句。绿染遍、江头树。日午酒消听骤雨。青榆钱小,碧苔钱古。难买东君住。
官河不碍遗鞭路。被芳草、将愁去。多定红楼帘影暮。兰灯初上,夜香初炷。犹自听鹦鹉。

风雨鸡喔喔,雪霜柏森森。独居虽无友,二物感我深。

最苦三冬冰雪,难当万里风尘。天涯海角不离身。何处参同心印。况是中丹宛转,徒劳外景因循。争如作伴到青春。看我行藏远近。

千仞岗头孤凤飞,翰林万族惊且啼。

桐江得树一栖息,足以慰我饥渴思。

飘然径度烂柯去,再仪天陛来何时。

子今追逐一何远,所期不负平生知。

独惭托我非所任,泌水洋洋能疗饥。

夜光明月要人识,而我何知和与隋。

端人择友必有取,定交从此夫何疑。

长安绿槐十二街,五都游客争奔驰。

咄哉掉臂不肯住,来同圣路乘坚肥。

嗟余旧学荒已久,安能扣缶探玄机。

世事举目已可知,淹留此土终何为。

苕溪一曲搅归梦,与子共赋临流诗。

中国有圣人,四海皆就理。仁风春台登,弦歌比户是。

借问何能然,事从衣食始。维宋宝元初,耕织图垂史。

一夫或不耕,受饥可立俟。一女或不织,御寒复何恃。

饥寒两切身,岂独民遭否。谁以山水更,厥病中汰侈。

鹅鹜余膏粱,后宫贱罗绮。非无恤民心,茫茫隔万里。

圣祖暨高宗,天章前后纪。艰难无逸心,剀切《豳风》旨。

谁云民隐遐,历历皆尺咫。汗雨想蒿目,机声俨盈耳。

粒米与缕丝,忍作微物视。租税亦难蠲,其来辛苦矣。

节俭慎持盈,丰穰敢遽喜。既富礼义兴,化行俗斯美。

农桑邦家基,金镜莫逾此。我皇黼座陈,万年长顾諟。

夜半樟亭驿,愁人起望乡。月明何所见,潮水白茫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