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居寺,在光山县南四十里大苏山之南、小苏山之北。
寺僧居仁为余言:齐天保中,僧思惠过此,见父老问其姓,曰苏氏,又得二山名。
乃叹曰:吾师告我,遇三苏则住。
遂留结庵。
而父老竟无有,盖山神也。
其后僧智凯见思于此山而得法焉,则世所谓思大和尚、智者大师是也。
唐神龙中,道岸禅师始建寺于其地,广明庚子之乱,寺废于兵火,至乾兴中乃复,而赐名曰梵天云。
十载游名山,自制山中衣。
愿言毕婚嫁,携手老翠微。
不悟俗缘在,失身蹈危机。
刑名非夙学,陷阱损积威。
遂恐死生隔,永与云山违。
今日复何日,芒鞋自轻飞。
稽首两足尊,举头双涕挥。
灵山会未散,八部犹光辉。
愿従二圣往,一洗千劫非。
徘徊竹溪月,空翠摇烟霏。
钟声自送客,出谷犹依依。
回首吾家山,岁晚将焉归。
苏轼(1037-1101),北宋文学家、书画家、美食家。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。汉族,四川人,葬于颍昌(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)。一生仕途坎坷,学识渊博,天资极高,诗文书画皆精。其文汪洋恣肆,明白畅达,与欧阳修并称欧苏,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;诗清新豪健,善用夸张、比喻,艺术表现独具风格,与黄庭坚并称苏黄;词开豪放一派,对后世有巨大影响,与辛弃疾并称苏辛;书法擅长行书、楷书,能自创新意,用笔丰腴跌宕,有天真烂漫之趣,与黄庭坚、米芾、蔡襄并称宋四家;画学文同,论画主张神似,提倡“士人画”。著有《苏东坡全集》和《东坡乐府》等。
凫山高与苍旻训示,根盘八里雄坤维。油然出云为风雨,泽周一境无凶饥。
重楼复殿据山腹,蜿蜒攫护神□□。威灵如在骇闻听,至今父老能言之。
断碑刓缺尚可读,湮埋岁久人无知。高高一峰独秀出,上有蝉蜕真仙居。
似闻尝任石埭尹,化流德洽真民师。持竿戏投白龙饵,隐雾深韬玄豹姿。
手披蕊笈校丹篆,足蹑飞升腾紫微。相逢邂逅一笑粲,真将莫逆论心期。
从兹来往因无间,遗踪所至犹可推。弦歌标乡里犹在,望仙纪地名独垂。
栖真发寄伟曾税驾,绝顶尚留丹灶基。近邻眢井数盈九,石甃坚深端可窥。
神既庙食还旧隐,仙亦偶坐应祷祈。合堂荐享异肴蔌,乞灵修敬倾里闾。
政和天子谨祠祭,郡县有请咸勿违。一朝飞章达旒扆,往往一夜曾躬披。
俞音载锡降芝简,庞贲徽名昭典彝。神兮仙兮服君赐,福庇斯民无已时。
仙将出游神速往,霓旌绛节相追随。神既来归仙至止,衮衣羽帔瞻光仪。
繄予顶谒亦云屡,淋漓醉墨聊一挥。词虽芜颣事摭实,庶几传信祛群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