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高宗李治(628年7月21日-683年12月27日),字为善,中国唐朝第三位皇帝(649—683年在位),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,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,是嫡三子。贞观五年(631年)封为晋王,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,他才于贞观十七年(643年)被册立为皇太子。贞观二十三年(649年)即位于长安太极殿,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。唐代的版图,以高宗时为最大,东起朝鲜半岛,西临咸海(一说里海),北包贝加尔湖,南至越南横山,维持了32年。李治在位34年,于弘道元年(683年)驾崩,年五十五岁,葬于乾陵,庙号高宗,谥号天皇大帝。
萧散东归,天应赐、苕溪一曲。江村上、春风酒旆,夕阳渔屋。
放浪水云明月地,醉归船重成颓玉。更看他、晓镜照菱荷,双鬟绿。
秋声早,窗前竹。秋香晚,篱边菊。把浮云勘破,世间荣辱。
独拥黄紬无别梦,日高春睡方才足。起来时、谁伴立芳洲,沙鸥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