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高宗李治(628年7月21日-683年12月27日),字为善,中国唐朝第三位皇帝(649—683年在位),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,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,是嫡三子。贞观五年(631年)封为晋王,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,他才于贞观十七年(643年)被册立为皇太子。贞观二十三年(649年)即位于长安太极殿,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。唐代的版图,以高宗时为最大,东起朝鲜半岛,西临咸海(一说里海),北包贝加尔湖,南至越南横山,维持了32年。李治在位34年,于弘道元年(683年)驾崩,年五十五岁,葬于乾陵,庙号高宗,谥号天皇大帝。
旅馆愁相送,秋空一雁高。弟兄君辈少,江汉我心劳。
忆昨趋京辅,逢人说俊髦。卧龙犹在匣,阴鹤未离皋。
章句还周雅,风流亦楚骚。战酣看屡捷,技痒不容搔。
好客延青眼,留诗驻彩毫。迁莺方伐木,呦鹿更鸣蒿。
露熟南州酿,霜甘北渚螯。饮醪心独醉,投辖意频叨。
暮雨层城榻,寒江八月艘。旧乡怀骨肉,游子慎风涛。
桂阈悬丹树,芹宫映白袍。鹭行春束卷,熊饵夜分膏。
岁月供铅椠,交情识佩刀。文章吾所畏,衡鉴尔能逃。
礼乐逢今代,功名在此曹。上书须贾谊,献颂得王褒。
尘土辞羁絷,云霄待羽毛。振衣千仞表,应不负人豪。